【论文摘要】优化整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实现优势互补,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优化整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与实践教学,必须坚持过程性整合与教育目标相一致、理论指导与实践内化相统一、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协调等基本原则,促进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效兼容,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优化运用红色资源,以科研实践促进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效性提升,依托校外社会实践强化课堂教学成果。
【论文关键词】高校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实践教学
一、厘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教学目标、对象和内容相同,都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二者又各具特点、各有优势。理论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讲授中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将规定的思想体系、政治观点、道德法律规范等内容传输给学生并使之内化的过程。思想政治理论课鲜明的意识形态特点决定了这种形式的必要性--先进的思想政治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与之相较,实践教学则更强烈地展现出教育的内隐性、渗透性与灵活性。实践教学,是指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多种实践途径,让学生参与到现实中去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让学生自主性地对原理、知识与规范等,通过实践更深入地理解、吸收与消化,真正内化为自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最终提高其正确看待社会现象与合理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在现实社会中,往往理论难以解决的问题,实践会给出恰切的答案。正因为立基于强烈与鲜明的实践性特点,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获得了强大且持久旺盛的生命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生命力与实效性的提升也必须建立在加强实践教学的基础上。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理论与实际、认知与实践相脱节,忽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忽视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的特殊性--既是"人与世界"的关系、"人应当怎么做"的理论,自身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创新性,这些问题已然严重影响了教育的实效性。但也必须看到,实践和理论密不可分,理论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必要准备。没有理论教学,学生无法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论,无从依靠理论良好地指导实践活动,实践教学成效也会因此大打折扣。更重要的是,在实践教学上,必须做到以理论引导学生的思想实际,即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必须置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视野下。现实鲜活却良莠不齐,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有其固有、特定的目标和要求,实践教学的开展必须置于特定全局中考量。大学生思想相对自由,"三观"尚未确定,实践教学在内容选择、形式开展上都要做出应有引导,而非自由发挥。
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具有的深刻理论性内涵,以及对实践性强烈而鲜明的要求等自身特点,决定了必须把理论性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紧密结合,才能保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命力。反映在现实教学中,也只有优化整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实效性方能真正得到有效提升。
二、优化整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基本原则
(一)过程性整合与教育目标相一致原则 |